|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南昌530论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会员
×
改革开放以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剧长盛不衰,引人关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著名编剧高满堂的一句“历史剧缺乏正气”,一针见血,将各界对充塞荧屏的历史剧乱象问题的讨论引向纵深。那么,历史剧为何如此火热?当前历史剧中主要存在哪些乱象?历史剧应承载怎样的社会功能,又该传播什么样的价值观?本刊特邀有关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回答。
荧屏上长盛不衰的历史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种主要的大众视听娱乐与文化消费品种
主持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一座蕴含极其丰富的富矿,这从近年来荧屏上大量涌现的历史剧中可见一斑。那么,能界定一下什么是“历史剧”吗?
孙立群:历史剧是根据题材内容划分的戏剧种类之一,也可以叫历史题材剧,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剧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是历史剧必须坚持的基本条件,剧作家以此为基础,适当运用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塑造人物,描述事件,再现历史场景,体现历史的魅力,使观众受到历史的启迪。
近年来,荧屏上的历史剧非常活跃,题材众多,很受欢迎。这充分说明我国不愧为历史大国,文明积淀悠久,历史资源丰厚,有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应分清历史剧和古装剧的不同。古装剧是演员穿着古代的服装,演绎古代的故事,表现的是现代人的价值观及审美观。在我的印象中,古装剧不少都是比较轻松、娱乐的,能给人带来欢笑,如《乔老爷上轿》、《刘三姐》、《五女拜寿》、《女驸马》等。
张越:构成当今“历史热”的三大主题内容是历史剧、电视历史讲坛、通俗历史读物,而其中以影视作品为主的历史剧的社会影响可能最大。其原因在于“历史”和“剧”二者叠加的效应。比较而言,媒体历史讲坛的主讲者多是专业学者,他们讲的内容可能有错误,但是不会刻意去编造;通俗历史小说作者也努力使自己的作品靠近历史著述,更愿意声称自己写的是历史而不是小说。历史剧因为其情节来自于历史而不完全是文学虚构,这就使受众对历史剧所展示的一切有着更近的距离,也更容易引起兴趣和共鸣。历史剧又因为是“剧”,若没有对史实的演绎和对情节的想象,便不是历史剧了,这又给历史剧中的某些虚构情节提供了理由,一定程度地对历史细节进行编造和改动在历史剧这里成为理所当然,结果就使得历史剧给予受众的所谓历史,在真实和虚构两个方面产生了混乱,这也使得一些专业史学家非常不满,争议之声随之高涨起来。总之,历史剧除了取材于历史外,还必须有充盈的艺术和真实的历史感。
王也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中的历史剧创作从单一视角到多元视角,从整体到局部,从微观到宏观,层次日益丰富。在对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曲折性的表现方面,在对人物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开掘上,都有显著的提高,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和青睐。目前,荧屏上的历史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中一种主要的大众视听娱乐与文化消费的品种,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产品,努力地满足着大众日常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少历史剧,不论“正说”还是“戏说”,在选择题材上存在着皇权崇拜、暴力崇拜和权术崇拜,缺少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今年“两会”期间,有的政协委员对以抗战史为题材的某些历史剧存在的“武侠化、偶像化、鬼子脸谱化”等乱象和问题提出了严厉批评;有的政协委员更是提出了“历史剧缺乏正气”这样掷地有声的批评,直指当前历史剧中存在的价值观缺失问题。那么,从整体上看,当前历史剧中主要存在哪些值得注意的乱象和问题?
王学泰:近年来,一些历史剧的乱象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正确的历史观,缺少正义与公义,不论“正说”还是“戏说”,在选择题材和审美判断上,普遍存在着皇权崇拜、暴力崇拜和阴谋权术崇拜,缺少正确的价值理念,这集中地表现在宫廷戏和帝王剧上。有的历史剧无原则地吹捧“帝王将相”,有的甚至公然侮辱人们的道德感情。当前在一定范围内弥漫的“皇帝崇拜”(现在凡是自诩“最高级”的“极品”无不与皇帝挂钩),帝王剧无疑起了不可替代的坏作用。我注意到,最近十多年来,历史剧的创作者似乎特别钟情于清代宫廷戏,形成了题材扎堆现象。被柏杨讥讽为“最丑陋发式”的大辫子,充斥了荧屏,清朝皇帝你去我来,关内关外十三朝(慈禧专权也算一朝)的皇帝皇后都在不同的清宫戏中各掌风流数十年,“正剧”也好,“戏说”也好,自诩为历史大片也好,皇帝都是高高在上,霸气十足。这些历史剧的编导们似乎特别爱好和欣赏磕头跪拜,各种跪拜的宏大场面和精细特写很是“夺目”。不仅如此,有些历史剧还在精神上矮化受众。例如,电视剧《布衣天子》中如此颂美乾隆皇帝:“你也累,你想要的世界太完美……”“别人偶然的伤悲,不是你的罪/可是偏要你流泪/怎么会,你是皇帝你也累……”;有的历史剧还要人企盼专制皇帝“再活五百年”。
孙立群:当前,荧屏上的历史剧的乱象和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
其一,某些历史剧的创作越来越明显地变成迎合市场的类型化写作,其中最突出的倾向是陶醉于消费主义的浪潮中,与娱乐文化合流,掏空信仰,消费历史。不少历史剧打着历史的旗号,肆意篡改历史,生拉硬拽、胡编乱造一些故事来取悦观众,以提高收视率、上座率。比如,这些年的宫廷戏流行,就是一些编剧利用人们对宫廷生活的神秘感,大肆渲染皇帝与大臣、皇帝与后宫之间的恩恩怨怨,吃喝玩乐,无聊琐事。
其二,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历史剧宣扬错误的历史观念,误导观众,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宣扬皇权至上、主尊臣卑、奴才思想,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我最看不惯的是:有的历史剧中,大臣在皇帝面前黑压压跪倒一片,高呼“皇上圣明”,“万岁,万万岁!”的场面。这种场面虽然拍得很华丽、很壮观,但却让人心里感觉很不舒服,其传播错误思想观念的毒害比无厘头搞笑要严重得多!
其三,还有一些“抗战剧”、“谍战剧”,打着严肃题材的幌子,却丧失原则,随心所欲,极尽夸大渲染之能事,甚至将武侠片、动作片的情节融入——抗日英雄飞檐走壁,刀枪不入,像个超人,而日本鬼子则笨头呆脑,丑态百出,不堪一击,这就把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变成了一场闹剧、神话剧,无疑是对抗日战争史的恶搞,看似弘扬“正义”,实质上恰恰背离了正义。对于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有的评论者不无忧虑地指出:“荧屏上的抗日意淫只会误国——日本人毫发无损,中国爱国青年却已集体发出胜利的欢呼。”
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历史剧各种乱象的主要原因
主持人:荧屏上的历史剧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乱象和问题呢?
王学泰:我认为,以宫廷、皇帝生活为内容的历史剧的创作者,因为缺少人文情怀,忽略了以人为本,漠视当时的社会主体——广大民众对该政权或皇帝的感受,才出现了上述一些问题。皇权专制的伴生物就是阴谋诡计,文艺作品不能回避,关键是如何表现它。有些历史剧是以此为固定的视角看待一切,阴谋诡计几乎成为全剧的戏胆,有时还是“戏不够,谋略凑”。我认为,历史剧的编导在阴暗的历史权力游戏中应该超脱,不能站在权势者的一边,对于弱者、失败者采取墙倒众人推的态度。例如,雍正除年羹尧,本来是卸磨杀驴(只要看看雍正在年羹尧的密折批示就可以知道二人的关系及雍正杀年羹尧的目的)。可是,许多写雍正的历史剧都谴责年羹尧“谋反”。可见这些历史剧的编导是站在皇帝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把权势之间的勾心斗角赋予了“正义性”。
孙立群:我认为,造成当前历史剧乱象丛生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历史剧的创作者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一味追求收视率和票房价值,不惜践踏历史,颠倒黑白,美丑不分,误导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致使剧中散布的错误观念,颠覆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
上一篇:为何历代科举首都录取名额畸高?照顾“官二代”下一篇:隋炀帝荒淫多为政治污蔑 李世民确实非常好色
|